查看原文
其他

2020正和岛创变者年会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江西南昌召开。6月10日,正和岛对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进行了专题访谈。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江西成绩亮眼。
江西用一个月时间就把疫情基本控制到位,不到两个月实现了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病例全面清零。同时,江西是全国最早实现车流、物流、人流畅通的省份之一,目前复工复产率已达百分之百。
今年第一季度,江西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7%,高出全国2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6%,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6.1%,高出全国26.8个百分点;进出口和出口增速跃居全国第一。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江西为何能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正和岛此次访谈中,我们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访 谈:刘东华 正和岛创始人、首席架构师

             陈   为  正和岛副总裁兼总编辑

整 理:曹雨欣  正和岛《决策参考》主编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奋力夺取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正和岛:江西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成绩,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发展正轨。请问,当前江西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稳增长、促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易炼红:今年以来,江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全面恢复。


我们用一个月时间把疫情基本控制到位,不到两个月实现了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病例全面清零。同时,江西是全国最早实现物流畅通、车流畅通、人流畅通的省份之一,目前复工复产率已达百分之百。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一个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都及时对形势进行精准研判,对当前和下一步工作作出英明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江西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所以干任何工作都有了底气。


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稳态势持续巩固。


今年一季度,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5.7%,高出全国2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6%、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6.1%、高出全国26.8个百分点,进出口和出口增速跃居全国第一。1-4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增长区间,同比增长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1-4月,我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50.1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1.4%,同比增长33.7%;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6.6%;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4.1%和0.9%。


三是市场信心不断增强。


面对疫情,我们因时因势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稳定了发展预期。一季度,企业各类成本降低360亿元以上;4月份PMI达到50.5,比3月提高0.4个点,继续处于荣枯线以上;等等。


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稳增长、促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是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繁重,须臾不能放松。
二是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阻滞对我省产业发展冲击很大,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中小微企业压力更大。
三是总体消费需求萎缩。1-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8.5%,仍处于负增长区间。
四是稳就业难度加大。无论城镇劳动力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都明显加大。这些挑战绕不开、躲不过,唯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前不久成功召开的全国两会,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并提出了减税降费执行期限延长、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等一揽子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应对冲击,实现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关于今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奋战“二季度”、奋力“双过半”、夺取“双胜利”,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降的要求。


我坚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集中精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坚定信心、敢于应战、奋勇作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江西就一定能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洼地”突围,奋勇争先


正和岛:有人说,江西是一个旺周边的省份;也有人说,江西是“阿卡林省”,存在感不强;还有人说,江西处于“经济洼地”。请问,您怎么看?


易炼红: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当前江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体现了对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殷切期望。
   

大家知道,历史上的江西商贸兴盛、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都在江西诞生。


可以说,无论资源禀赋还是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江西都具有优势和潜力。


但是我们也看到,历史上江西与不少机遇擦肩而过,发展相对滞后,与周边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以致被人说成是“经济洼地”“阿卡林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


江西能不能实现加快发展、跨越赶超?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这需要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持之以恒地努力,将问题一个个解决,把困难一个个攻克。


江西人骨子里具有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基因。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我们不甘于当“阿卡林省”,不甘于边缘化,不甘于被人认为总是跟在后面。我们也可以成为走在前列的人,干出引领性的事。


只要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符合中央决策部署、符合江西实际的事,我们都可以义无反顾、坚定执着地去干,而不需要左顾右盼、等待观望、瞻前顾后。


比如,为了加速旅游业复苏回暖,省政府作出了“稳促五一热、大干红五月”的部署,“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西的旅游总收入达153.83亿元,位居全国第1。

正和岛: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江西如何成功突围、实现赶超?


易炼红: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时,提出了“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


这为江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将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力:


1. 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做优做强做大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推动1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好“重创工程”“03专项”等,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3. 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布局行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以大开放倒逼改革大突破、促进经济大发展。


4. 持续发挥生态环境优势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


尽管江西目前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但正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只要爬上这道坡、过了这道坎,就将是一片宽广、无限的空间。我们相信,只要咬定目标、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江西会一个劲儿地往前赶,一定能改变“经济洼地”的局面,一定能成功突围、实现赶超。

 

项目为王,清除“拦路虎”


正和岛: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围绕“天天抓项目、月月上项目、年年成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为什么如此强调项目建设?


易炼红: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强调,中部地区包括江西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什么?是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要求全省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为什么强调“项目为王”?

其一,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增长,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今天的投资质量就是明天的发展质量。如果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做支撑,发展就会慢人一步,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其二,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产业强。去年我们开展了“大干项目年”活动,今年又开展了“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建成或在建,有力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三,项目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支撑。比如2019年,我省实施了4252个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与品质,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项目为王”,既顺应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顺乎全省人民的意愿,决不是做“官样文章”,决不是搞“花架子”。

正和岛:项目引进签约后,企业家还关心项目落地问题。请问,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保障项目落地?


易炼红:项目只有真正落地、开工、见效,才能把投资变成效益、把愿景变为现实,才能不辜负投资者对江西的信任和选择。


我们始终把项目落地达产作为项目建设的最终评价标准,采取有力措施为项目落地扫除障碍。


一是在完善机制上持续发力。


建立了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模式进行集中化解。健全重大项目调度通报制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看变化”。建立了重大项目现场核查机制,以考评倒逼工作推进。


二是在提升平台上持续发力。


始终将开发区作为项目落地的主阵地,出台了《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快厚植开发区承接项目落地功能。去年以来,我省又有两项重大战略获国家批复。

一项是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赣州等七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另一项是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这两大国家战略平台的获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江西革命老区的关心厚爱,也是江西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


三是在要素保障上持续发力。


我们着力解决好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供给问题,清除项目落地的“拦路虎”。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引进了一批高质量、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江西省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第二届世界赣商大会、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会、连续两届世界VR产业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
持续开展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三请三回”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民企、外企、央(国)企“三企”入赣活动;
 深入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和开发区“两型三化”提标提档行动。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正和岛: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也是红色文化高地。在新时代,江西如何把红色文化转化为独特优势和发展资源?


易炼红:众所周知,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这片红土圣地,孕育了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可以说,“红色”是江西的鲜明底色,红色文化是推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宝贵财富。


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江西的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职责使然、使命所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起航,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不能忘记理想信念,不能忘记初心使命,必须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干下去。


当年赣南等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其中有一句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苏区干部为什么能得到老百姓拥护?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这种精神和作风。如果干部以权谋私,就一定会被人民所抛弃。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困,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这种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当今仍然需要。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要求我们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江西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资源、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全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努力把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红色文化在江西这片红土圣地上绽放出耀眼的新时代光芒。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正和岛:前些年,大家非议比较多的是干部懒政、庸政、怠政。请问江西在激发干部干事,解决大家的动力机制方面有些什么探索?


易炼红:我们在激发干部精气神、促进干部干事创业方面,主要有“正反”两方面的举措。“正”就是引导、激励;“反”就是约束、惩处


从正向激励来说,我们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干事者有舞台,让成事者得到重用。


省政府还出台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及时奖励制度,对具有开创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工作予以奖励,对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建功立业的干部予以鼓励。


比如去年6月,我省吉安市吉安县遭遇了一场集中强降雨,导致一个村庄的交通和通讯完全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县的县长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十多个干部徒步7个小时走进这个村庄,把群众安全地转移出来。对这种干部,我们就进行了及时奖励。


从反面约束来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出台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目的就是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没有市场、受到惩处。


比如,省委省政府提出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对怕担事、慢作为、假作为、能力不足、作风散漫等行为“说不”,全省干部作风得到极大改善。


我们坚决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决不让干部受苦受累又受气。

正和岛:您从三湘大地到辽沈大地,再到江西这片红土圣地,都曾发表过深情告白。正和岛也曾发布过您任职省长时将近12分钟的表态发言。您过去写的《守住宁静》《干部要干事,为官要有为》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学者型官员,有独特的研究经历,这对您开展政务工作有哪些影响?


易炼红:感谢正和岛长期以来对我的关注。


2018年8月,我有幸来到江西这片红土圣地工作。能够参与江西革命老区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为增进老区人民福祉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无上的荣光。


我曾经在湖南省委党校工作。在那里,我从事了17年的学术研究和政务管理等工作。这段独特的治学时光对我来说珍贵而难忘,也对我开展政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干部要干事,为官要有为。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其位当谋其政,谋其政必尽其责。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在政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要加强理论武装。


不管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只有全面学习科学理论、彻底掌握科学理论,才能坚定地接受理论、自觉地运用理论,才能将感性的认识内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


在湖南省委党校工作期间,我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同时,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等作了一些研究。


到地方工作后,我始终注重加强对党的科学理论的学习,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我有这么一种深刻体会,那就是越学心里越亮堂、越学行动越有方向。


第二,要注重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一再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我认为,无论干任何工作,作出正确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精准落实也少不了调查研究。


只有深入开展调研,才能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和方法。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严的标准、实的要求,真正沉下去、钻进去,才能了解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才能把准发展的脉搏和群众的期盼,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措施。


所以,无论在湖南、辽宁还是在江西工作,我都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到江西工作后,一年之内我走遍了全省100个县(市、区),也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谋划工作举措。


第三,要勇于担当作为。


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硬骨头”、“拦路虎”是无法避免的考验。不管做什么工作,唯有保持担当作为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斗志,才能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


作为从政者来说,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担子,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如果领导干部对发展中的难题视而不见,导致任职的地方几年下来还是“涛声依旧”,那就是失职、不称职。


我们在全省政府系统开展了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五型”政府建设,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努力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第四,要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无论搞学术研究还是从政为官,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时刻想着能为党和人民多作一点贡献。


记得在1998年,我撰写了一篇《论农业大省的农业责任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的文章,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湖南省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助于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到地方工作后,我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出台的政策是不是群众和企业所期盼的?群众和企业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和便利?


可以说,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为”,这是我在政务工作中一贯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求党员干部务必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加快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江西有着悠久的商业文明史,对中华商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江西商帮文化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赣商被称为“江右商帮”,明清时期与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三大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600多年。但清朝末期以来,江西商业经济逐渐衰落。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也为江西发展民营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将民营企业家真正当“自己人”,进一步塑造“重商文化”,加快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社会观念转变。


我们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使“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在全社会强化创业光荣、安贫可耻的理念,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英雄不论出处等创业氛围,让更多人敢于、乐于、善于去创新创业,争做“经济人”,争当企业家。大力弘扬“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赣商精神,建设民营企业家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是全力推动政策落细落实。


将对已出台的惠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并出台更多“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做到集成化、具体化、管用化,让广大民营企业家看起来明白、用起来方便。


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坚决消除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


三是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挂点联系、入企帮扶等工作机制,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暖心服务。


真心实意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民营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四是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广泛开展“走亲连心”等活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热心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做到亲而有界、亲而有度,清而有责、清而有为。


畅通民营企业诉求渠道,充分发挥非公企业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家消除“不敢、不愿”维权的顾虑,依法依规、铁腕维权,大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打造 “四最”营商环境

 

这两年,江西提出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优政策”


全面实施优化发展环境三年行动,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针对性较强的文件。


配套出台了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初步构建起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四最”品牌的“1+N+X”政策框架体系。


二是坚定不移“降成本”。


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反映较多的用能、用工、融资、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高的难点堵点问题,先后出台五批次降成本政策措施共182条,仅2019年就为企业减负达1450亿元。


江西降成本工作成为全国降成本经验交流现场会的典型案例。


今年,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打出了以“双20条”为统领的“组合拳”,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负降压,一季度降低企业成本超360亿元。


三是多措并举“强服务”。


深化“一次不跑”改革,省级政务信息孤岛全部打通,省市县三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比例分别达95.3%、75%和70%。


 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实现全程“不见面”办理。


锻造“掌上办”品牌,“赣服通”掌上服务事项数、电子证照数、跨省共享数据均居全国第一,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肯定。


深入推进省领导挂点帮扶开发区工作,帮助联点企业排忧解难。


 四是全力以赴“压时限”。


商事制度改革实现“39证合一”,企业注册开办逐步压缩至2个工作日,一般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企业注销实现“一网”服务;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等五个事项并联审批时限压缩为7个工作日;


企业国际贸易申报时间节省60%以上,关区“自报自缴”税款比例居全国前列。

  

排版 | 陈萌

 审校 | 张溪冉  轮值主编 | 孙允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